最近滴滴將發(fā)展外賣業(yè)務的消息傳出,引發(fā)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當前基本上很少人看好滴滴外賣的發(fā)展,相較于美團打車,滴滴外賣更讓公眾覺得莫名其妙,似乎只是滴滴反擊美團的意氣之爭。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滴滴想要涉足外賣業(yè)務的決心由來已久,早在2015年滴滴就通過投資成為餓了么股東。不過當前餓了么已經投入阿里懷抱,滴滴此前的策略已經無法成行,美團或許是滴滴發(fā)展外賣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滴滴外賣產生的根本原因。
對于滴滴而言,同時擁有資金儲備和流量資源,涉足外賣市場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而在大洋彼岸,在中國市場敗于滴滴的Uber,很早就完成了出行+餐飲的戰(zhàn)略布局。據悉,2017年底Uber旗下的外賣業(yè)務規(guī)模已經達到30億美團。也就是說,Uber這一昔日對手,已經為滴滴創(chuàng)造了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
但不容忽視的是,雖然滴滴同時具備流量和資金,但并不意味著滴滴外賣的布局將會一帆風順。對于滴滴外賣而言,最大的難點在于獲得餐飲商戶的認可。滴滴外賣平臺如果沒有足夠的商戶入駐,直接導致消費者訂餐體驗不佳,滴滴外賣也就無法在市場立足。而除了商戶資源之外,滴滴還需要建造自身的騎手配送團隊。無論是商戶資源還是騎手團隊,早期組建只能采用補貼的形式,而且滴滴的補貼需要面向商戶和騎手雙向提供。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