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国语_人妻 色综合网站_欧美大尺寸suv视频_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_久久久成人毛片无码_老头解开奶罩吸奶头高潮视频_sm调教室论坛入口_欧美夫妻交换久久丫1000_一级黄色大片在线免费观看了

首頁 > 資訊 > 商學院

北美華人外賣江湖:復刻中國,雙巨頭PK

2024/03/26 11:16      智象網(wǎng) 王瑋


  2018年至2020年間,北美外賣行業(yè)的競爭可以用“激戰(zhàn)”來形容:2018年,“老大哥”GrubHub還以43%的市場占有率穩(wěn)坐*把交椅,1年后,就被后起之秀Doordash趕超。2020年,Doordash登陸紐交所,“老大哥”Grubhub跌落神壇,被歐洲外賣巨頭Just Eat Takeaway收購,而在美國上線才4年的Uber Eats,以2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另一位資深選手Postmates,開始與Doordash分庭抗禮。

  同樣的戰(zhàn)事在中國則已落下帷幕:2018年上半年,美團外賣、餓了么和百度外賣的交易額占比分別為59%、36%和3%。2018年4月,阿里全資收購餓了么,9月,美團在香港上市。

  在這兩大市場的“外賣大戰(zhàn)”紛紛落子定局時,另外一場隱秘的“戰(zhàn)事”也在悄然進行。

  北美主流外賣平臺的縫隙之中,華人外賣平臺肆意生長。從最早于2013年成立的Gesoo,到后來進入的熊貓外賣(HungryPanda),Chowbus、Tutti、飯團、RICEPO……十年間,北美華人外賣江湖涌現(xiàn)了不少名字,也落下了不少名字。

  滯后國內(nèi)外賣市場5年的北美華人外賣之戰(zhàn),經(jīng)歷了疫情時期的猛增與洗牌,如今也無可避免地步入了雙巨頭時代:加拿大起家的飯團與英國起家的熊貓外賣,在北美市場相遇。

  拿下新一輪融資的飯團,今年1月收購了美國亞洲餐外賣平臺Chowbus的外賣業(yè)務(wù),而改了LOGO顏色的熊貓外賣,在4年拿下2.2億美金融資的光環(huán)下,已覆蓋美國超30座城市、加拿大4座城市,并在2023年內(nèi)實現(xiàn)了完全盈利。

  二者還在不斷地往上探索天花板:版圖擴張、業(yè)務(wù)橫向擴展、“美團化”,但無論如何發(fā)展,它們的底層邏輯是不變的:近6千萬海外華人和每年億級別的出國華人,這樣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是華人外賣平臺講故事的中心思想。

  縫隙里生長

  北美華人外賣平臺在2014年左右開始發(fā)芽。得以生長的原因是,當時的主流外賣平臺如Grubhub、Postmates等并沒有注意到華人的外賣需求。在主流外賣平臺上,很難找到中餐館,Google等網(wǎng)站上的中餐信息也有限。而當時,Uber Eats還未誕生,Doordash不過剛成立,更不必提有全中文的中餐外賣APP服務(wù)。

  但華人群體的用餐需求,其實很龐大。2014年,北美華人的人數(shù)約在400萬-500萬之間,還有著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且數(shù)據(jù)處于增長狀態(tài),今年,北美約有5萬家中餐館和近600萬華人。這些“中國胃”的中餐需求長期被忽略,只能通過“老干媽”聊以慰藉,或者通過最原始的電話訂餐的方式,但不是所有中餐廳都有送餐服務(wù)。

  Gesoo便是在這個缺口上生長起來的最早一批美國華人外賣平臺之一。而在加拿大,一名留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需求缺口,他就是飯團的創(chuàng)始人Randy Wu。

  與它們同期成長起來的華人外賣公司不在少數(shù),大多由留學生發(fā)起。從最開始的微信群到微信公眾號,最后發(fā)展為APP。

  Randy Wu早期自己也送過外賣,從留學生群體中獲取*批用戶,一單單積累,然后擴散至其他群體。Randy Wu早期團隊搭建也很戲劇化,他開車去西雅圖找了在亞馬遜做工程師的同學Yaofei,Yaofei跟著Randy Wu送了幾次餐,看了一下溫哥華的市場,就決定辭掉在亞馬遜的工作,加入飯團。

  這樣成長起來的“華人外賣軍團”,初期在各個城市“安營扎寨”,Gesoo前CEO孫鄰家(Arvin)告訴智象出海,2014年至2019年,像洛杉磯、紐約、溫哥華這樣的城市,每個城市基本都有不下于10家的華人外賣創(chuàng)業(yè)公司,基數(shù)大、規(guī)模小,有的拉個微信群就開始送,有的專門給學生送,比如孫鄰家后來加入的Chowbus,一開始就是通過shuttle bus 給大學城里的華人學生送盒飯。早期“地頭蛇”很多,保持小規(guī)模,但能賺錢。

  在這一波創(chuàng)業(yè)潮中,真正做起來的只有飯團、Gesoo和Chowbus。它們成功復制了中國模式。

  飯團們能夠成長起來,“中式地推”能力是*功臣。

  飯團公關(guān)負責人Crystal告訴智象出海:“早期溫哥華很多老一代香港移民開的中餐館,根本不了解外賣模式,也不愿意平臺抽傭,所以在飯團創(chuàng)立的前幾年,簽約商家一直很難,需要一家一家地去啃。”直到疫情暴發(fā),中餐館老板們才意識到外賣這種生意模式的重要性。

  主流外賣平臺拓展商家,主要是通過電話溝通或廣告,而針對存在文化和語言壁壘的華人市場,這種策略是不起作用的。華人外賣平臺更多的是上門和華人老板直接溝通、協(xié)調(diào),每家中餐館門上都貼上了華人外賣平臺的廣告,餐廳有需求,1小時內(nèi)響應(yīng)解決。

  飯團發(fā)展起來后,APP上只要出現(xiàn)用戶搜索次數(shù)增加的餐廳,飯團就會去覆蓋。

  Gesoo、Chowbus也同樣。孫鄰家告訴智象出海:“可能犄角旮旯的小店,甚至大家都不知道的店,我們都會去把它簽上來,然后去做。”

  這使得在中餐種類上,華人外賣平臺的豐富性要比主流外賣平臺高出一個維度,在主流平臺搜中餐,可能只能搜出面條,而在華人外賣平臺,則可以搜出火鍋、米線、麻辣燙等多個品類。而且,華人外賣平臺種類之后還擴展至亞洲餐廳。

  對于界面的設(shè)計,華人外賣平臺也做出了很多主流平臺不會去做的努力。比如圖片,孫鄰家告訴智象出海,Chowbus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攝影師去給餐廳拍照,形成標準化,但當時主流平臺還主要是文字菜單。而飯團也借鑒了國內(nèi)平臺的設(shè)計,搭建了客服體系和點評體系。

  這就形成了巨大的用戶體驗差異化。

  等主流外賣平臺反應(yīng)過來想要拾起這部分市場時,華人外賣平臺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壁壘。

  難做的生意

  只是復制,難以在北美再現(xiàn)中國外賣生意。

  在北美做外賣生意,和在中國有很大不同。中國是單一族裔,大家吃的都是中餐,餐廳密度高,住的是樓房,人口密度大,騎手密度也很大,這樣的密度構(gòu)成使得物流履約成本低,單位面積能跑出的roi很高。但北美,幾乎是完全相反的:地廣人稀,多種族,中餐廳分布不均,配送員主要通過汽車送餐,停車、找車位耗時久,勞動力成本高,物流履約成本高。

  這使得在北美做外賣生意,天然具有一些障礙。

  “洛杉磯和紐約,城市大、分區(qū)多,華人所在的區(qū)域分散,交叉運送會對運力造成很大的壓力。我們當時在洛杉磯遇到的*問題就是派送,圣蓋博周邊8個城市都有中餐廳,最集中的在圣蓋博,但用戶住在市中心,從市中心邊緣到餐廳集中的區(qū)域,最少是8mile,我們通常要送13-15mile,平均就算是1mile收1美金,也得13美金,哪個用戶能承擔這個運費?用戶可能就不點了。”孫鄰家告訴智象出海。

  主流外賣平臺比如Doordash,早期可能配送距離超過5mile就不送了,但華人外賣平臺會給送。孫鄰家提到,Chowbus推出了“多店拼餐”、Gesoo推出了“隨心送”第二單免費等多種服務(wù),在拿下訂單的同時,又降低物流履約成本。而超遠距離,比如30mile,Chowbus也會給送,一天送一次或兩次。

  跑通城市模型在華人外賣平臺發(fā)展初期很重要。華人外賣平臺起步的城市,都具有一個特點:華人與中餐廳相對集中。比如飯團起家的溫哥華,城市相對較小,餐廳集中在方圓10公里內(nèi),Chowbus起家的芝加哥跟溫哥華很像,中餐廳都集中在China town,大概就200家餐廳,用戶也住在 China town周邊。

  早期Chowbus在芝加哥是掙錢的,飯團在溫哥華也是掙錢的。這也得益于華人群體的人均消費能力高:據(jù)飯團提供的數(shù)據(jù),單筆訂單平均約45美金。

  拿著盈利的城市模型,才能去跟投資人講故事,拿融資。而擴張時,華人外賣平臺也會優(yōu)先相似性高的城市。這其實導致華人外賣平臺,在不同城市的表現(xiàn)完全不同,有的城市能盈利,有的卻在虧損,也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華人外賣都處于割據(jù)狀態(tài)。其實即便是主流外賣平臺,也很難一家獨大。Doordash稱霸的同時,Uber Eats在某些城市依舊實力強勁。

  “一直也都沒有誰能統(tǒng)一市場,不像中國,美團能一家獨大,覆蓋整個中國。”孫鄰家說。

  這也衍生出在北美做外賣生意,還要面對的一大問題:運力不足。

  “老大哥”GrubHub早期就沒有自己的運力,只是作為平臺方,鏈接用戶與商家,商家自行配送。這使得GrubHub在*時期毛利率高達52.26%,而同期國內(nèi)外賣平臺的毛利率不足10%。但Uber Eats和Doordash加入后,將競爭拉入另外一個層面:平臺統(tǒng)一配送。

  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美國約有85%的餐館不送餐,美國的餐廳幾乎沒有專門的人員來運營外賣,外賣只是餐廳的一個附屬品,配送效率低。而當外賣跟堂食的訂單發(fā)生沖突時,店主會放棄外賣。平臺統(tǒng)一配送無疑能鏈接更多商家,提高配送效率,從而吸引更多用戶。GrubHub被卷入了二次“戰(zhàn)爭”,毛利與市場份額同降。

  華人外賣平臺的創(chuàng)始人們,對統(tǒng)一配送并不陌生,這就是國內(nèi)的外賣模式。飯團、Chowbus都選擇了統(tǒng)一配送。

  這就涉及運力管理以及人力成本,包括合規(guī)問題、司機管理等。

  Gesoo主要利用社會閑散運力,平臺與司機采取類似Uber Eats的合作方式,按比例給司機配送費。Chowbus在洛杉磯累計儲備了6000多個司機,一名司機大概一天送15單,一單司機的收入是10美元。加拿大大部分城市的送餐員,時薪大概在20-30加幣,每個月的收入能到1萬加幣以上。

  北美不像國內(nèi),有可以專門提供外包的公司,平臺需要直接對司機進行管理,且系統(tǒng)不可以設(shè)置懲罰機制,只能通過小費文化來提升送餐員的積極性。

  Crystal告訴智象出海:“飯團在每個城市都設(shè)置了專門負責協(xié)調(diào)司機的人員,不斷去維系與司機的關(guān)系。”

  但比國內(nèi)要好的一點是,北美外賣市場始終沒有爆發(fā)“補貼燒錢大戰(zhàn)”。

  “美國的VC投資人、整個的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都比較客觀冷靜,雖然也會去做一些折扣券,但沒有到國內(nèi)那種程度的瘋狂。”孫鄰家說。

  雙巨頭時代與“美團化”

  生意難做,是否拿到融資,成了華人外賣平臺后期發(fā)展的分水嶺。

  至少在2018年左右,華人外賣平臺要拿融資是比較難的。

  孫鄰家告訴智象出海,他加入Chowbus前,在2018年、2019年去見投資人時,多數(shù)投資人對這個市場毫無概念,本能的會對華人外賣的市場規(guī)模提出疑問,然后結(jié)果大多不投,“當時包括做華人grocery配送的Weee!,融資也很難。后來我們就調(diào)整融資策略,去找美國*的華人超市99大華,去跟他聊華人外賣平臺未來的增長空間。”

  Crystal也同樣表示,早期融資很難拿。飯團最早期的投資人凱爾特亞洲,當時是因為投了飯團樓下的一家支付公司,做盡調(diào)時發(fā)現(xiàn)了飯團,在了解華人外賣市場之后,繼而投了飯團。而這也是因為凱爾特亞洲相對關(guān)注華人相關(guān)創(chuàng)業(yè),后來還投了Chowbus,今年1月和GrubMarket聯(lián)合領(lǐng)投了飯團。

  孫鄰家提到,2018年左右能拿到的投資,基本在百萬美金級別。

  但疫情的暴發(fā),改變了這種情況。疫情給了華人外賣一個爆發(fā)增長期,一年能實現(xiàn)約10倍的增長。

  瘋狂的增長吸引著投資人的目光:飯團在2020年獲得了元璟資本領(lǐng)投的1200萬美元A輪融資;2021年,獲得蘭馨亞洲領(lǐng)投的3500萬美元B輪融資。Chowbus則在2020年3個月內(nèi)獲得了6300萬美元融資。

  與此同時,遠方的對手也在成長:英國起家的華人外賣平臺熊貓外賣(HungryPanda),僅在2020年一年就先后獲得了共9000萬美元融資,創(chuàng)下當年業(yè)內(nèi)融資之最,2021年,又再獲1.3億美元融資。

  資本加入后,華人外賣平臺的戰(zhàn)事按下了加速鍵,華人外賣平臺的洗牌期與擴張期同時到來,市場迅速集中化。

  今年1月,Chowbus將外賣業(yè)務(wù)賣給飯團,專注于餐飲管理及POS業(yè)務(wù),華麗退場。據(jù)飯團公開的數(shù)據(jù),在拿下Chowbus的外賣業(yè)務(wù)后,飯團在美國華人外賣市場的市場份額將超過60%,而其在加拿大的市場份額已超過90%。

  熊貓外賣的觸角后一步延伸至北美地區(qū),但步履迅疾,其全球品牌公關(guān)總監(jiān)Kitty告訴智象出海,熊貓在美國曾10天內(nèi)完成一個新城市的開拓上線,如今已在美國已覆蓋超30座城市,而其在英國、澳大利亞已是*霸主,并在2023年內(nèi)實現(xiàn)了完全盈利。

  與當年餓了么與美團并立相似,華人外賣平臺結(jié)束割據(jù),也進入了雙巨頭時代。除了Weee!在2021年收購RICEPO開始做預約送餐,幾乎沒有新的玩家再入局。

  據(jù)飯團和熊貓外賣的官方信息,前者目前已覆蓋了4個國家、超62座城市,后者覆蓋了10個國家超80座城市,擁有超600萬注冊用戶,超10萬合作商家以及8萬名騎手。

  對于華人外賣平臺而言,未來的發(fā)展或?qū)⒚媾R兩大問題:一是與主流外賣平臺的競爭;二是天花板的高度。

  北美主流外賣平臺其實也注意到了華人外賣這塊蛋糕,比如Uber Eats組建了專門的“China desk”部門來拓展。但由于文化和語言的門檻,他們的模式與現(xiàn)有模式存在很大差異,為了吸引這小部分市場,改變整體系統(tǒng)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Uber Eats逐漸放棄了。Doordash也在躍躍欲試,比如像Chowbus一樣推出一些“多店拼餐”的服務(wù)。

  目前來看,似乎并沒有發(fā)生與主流外賣平臺短兵相接的狀況。但主流外賣平臺對華人外賣平臺的隱形壓力是一直存在的:它們資金充足,有錢做補貼,運力充足,英文沒問題的華人對主流外賣平臺的接受度也很高。

  至于天花板的高度,華人外賣平臺的市場想象力,無可避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覆蓋全人群,但Doordash在美國已是66%的份額,Uber Eats占去了23%,形成了*優(yōu)勢,要撼動它們,很難;要么在擴張覆蓋全球華人的同時,橫向發(fā)展更多的業(yè)務(wù)線,培養(yǎng)華人對平臺的忠誠度。

  目前,熊貓外賣已經(jīng)推出了生鮮配送和生活服務(wù),喊出了“帶領(lǐng)中餐走向世界”的口號,幫助中國中餐品牌海外擴展,利用中國的供應(yīng)鏈優(yōu)勢打造海外“中餐KFC”,還將探索線上華人超市、供應(yīng)鏈服務(wù);飯團目前也已在做生鮮配送、點評團購以及供應(yīng)鏈相關(guān)的業(yè)務(wù),并和國內(nèi)的餐飲品牌合作出海拓展。

  “打造一站式的華人生活方式服務(wù)平臺。”它們的*標桿,都是美團。

  “再造一個美團”,或許是華人外賣平臺下一個十年的故事主線。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

分享到微博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一鍵復制
標題鏈接已成功復制

最新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