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H088]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的火爆吸引了無數投資人的目光,北京市經信委最新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國人工智能企業(yè)數量達到4040家,其中獲得過風險投資的公司達1237家。通過這組數據,有些人認為國內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前景似乎很是樂觀,而有些人則表示,獲得投資的企業(yè)數量多不能代表什么,更重要的是盈利情況。
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小智君看來,對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我們不能太過樂觀,因為在這些企業(yè)中,不乏有一些試圖通過“渾水摸魚”來獲取利潤的。
喜歡玩撲克的人都知道,在這個游戲里,根本不存在“必贏”一說。但如果我們選取100家科技領域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勢必每一家都會大肆強調,自身業(yè)務與AI技術有多么緊密的結合。在人工智能發(fā)展愈演愈烈的今天,這樣的營銷炒作蹭熱點已不足為奇。
不管是愛奇藝通過AI選取觀眾喜愛的明星進行綜藝制作,今日頭條根據用戶的喜好進行新聞精準推薦,還是谷歌根據網民的點擊結果進行搜索優(yōu)化,以及亞馬遜Echo或阿里天貓精靈等智能音箱是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這都說明AI已經慢慢滲入了人們的生活。與此同時,大多數消費者沒有注意到的是,商業(yè)領域現(xiàn)在也已經開始利用AI來解決一些列的問題了。
正如我們此前已在《“偽人工智能”三大特征新鮮出爐,對號入座閱讀》一文中,討論過人工智能熱點概念之下的虛假繁榮。如今搭乘熱點的順風車進行自我宣傳,也成為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這并不陌生,諸如大數據、云計算、軟件及服務(SaaS),包括現(xiàn)在火熱的區(qū)塊鏈,也都經歷了一個這樣的過程。但是在人工智能領域,AI這一術語頻繁被各種初創(chuàng)企業(yè)使用,似乎已有“泛濫成災”之勢。
如果標榜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的企業(yè)都能在獲得投資之后,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還算正常;最可怕的是那些與AI進行強行捆綁,卻拿不出任何真正的人工智能技術作為證據的企業(yè)。它們的存在,只會讓AI市場變得“雜亂無章”。
能做數據和算法的,不一定是AI公司
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做基礎數據分析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技術,不過是通過數據進行篩選來實現(xiàn)特定目的結果。比如,根據與設定的規(guī)則識別發(fā)送營銷信息郵件的最佳時機。當然,這種根據上下文來整理數據的做法,讓這些公司也具備了一定的價值,但是從本質上說,它們不屬于人工智能。
這里有一個關鍵的區(qū)別,即人工智能系統(tǒng)具有迭代性——隨著分析的數據越來越多,這個系統(tǒng)會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能干甚至越來越自主化。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可以根據所在車輛在路上行駛的每一英里來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要知道,真正的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徹底顛覆一個市場的。
除此以外,不少的軟件即服務(SaaS)或者自動化企業(yè)也都打起了人工智能公司的旗號。但實際上,這些企業(yè)所做的,只不過是通過數據分析來進行應用程序和工作流程的編排而已。進一步說,這個技術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智能,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也無法達到人工智能可以做到的自主水平,所以,這樣的企業(yè),也算是“偽人工智能公司”的一員。
在一些公司里,存在一個這樣的錯誤認知:只要其工作與數據或者工作流程相關,便可以自稱人工智能。另外,他們還傾向于隨便拋出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的“算法”一詞。要知道,即使一個系統(tǒng)擁有能夠驅動某些結果的算法,也并不意味著它就是人工智能。
機器學習被寄予厚望
在谷歌看來,人工智能是一個使事物變得智能的科學領域,是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多樣化組合。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機器學習,這是一項通過舉例來進行系統(tǒng)訓練的技術,比如,通過展示標記為“貓”的圖片讓系統(tǒng)學會識別貓,而不用逐一下指令。
目前,機器學習已經深深浸透到了谷歌幾乎所有的產品中,包括搜索、Gamil、Youtube、地圖、硬件或者Android系統(tǒng)中。舉個例子,人們可以用一種自然的方式與谷歌助理進行交談來完成一項工作。在該助理中就結合了谷歌多年來一直開發(fā)的所有智能技術,從語音識別到自然語言處理。
而利用谷歌翻譯,可以讓一個人完成上百種語言的交談、寫作或者閱讀。這一過程便是神經網絡的作用。通過神經機器翻譯,用戶可以使用端到端的機器學習系統(tǒng)來翻譯整個語句,同時,計算機視覺技術更是可以通過手機拍照指向文本來完成即時翻譯。除此以外,為了幫助企業(yè)或者開發(fā)人員進行創(chuàng)新,谷歌還提供了許多相應的AI外部工具,比如,其靈活的機器學習系統(tǒng)TensorFlow(可以讓任何人編寫自己的模型的開源軟件)和Cloud AI Platform。
最重要的是,很多機器學習已經被用于解決人類面臨的一些嚴峻挑戰(zhàn)了,如醫(yī)療健康、環(huán)境保護和能源消耗等等。舉個例子,谷歌的健康研究團隊正在與印度、泰國和美國的醫(yī)院合作,開發(fā)一種可以通過機器學習幫助診斷糖尿病、眼病的工具;新西蘭的研究員在使用機器學習保護當地的鳥類;DeepMind開發(fā)的一種智能算法可以幫助其數據中心冷卻系統(tǒng)的能源使用量降低15%。
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真實使用案例。
辨別偽人工智能,不妨多問幾個問題
全球著名的計算機博弈專家吳韌認為,人工智能能夠取得進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大數據的積累、計算能力的提升、以及大數據與計算力的結合。
從這幾個角度出發(fā),投資人在面對高舉人工智能旗幟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時候,不妨多問幾個問題:公司的業(yè)務是都超過了基礎數據分析的范圍?公司的算法模型從何而來,如果是自己訓練的,那么其計算能力有多強?以及它們是否擁有能夠降低流程中人類干預需求的迭代技術(像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
當然,也不乏有企業(yè)會抗議表示,自己的公司對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很有經驗,這時候就要換問題進行咨詢了,公司里所謂的AI專家有沒有應對人工智能挑戰(zhàn)的經驗呢?是否了解公司自主打造的系統(tǒng)所需要的復雜技術細節(jié)呢?等等。
不過,在小智君(ID:Aiobservation)看來,所謂的人工智能,是一項可以真的為現(xiàn)實問題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解決方案的,如果在蹭人工智能熱點的初創(chuàng)公司中,有些企業(yè)的確可以做到如此,那么它們蹭一些熱點,也未嘗不可。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