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對于世界各大互聯網巨頭來說可是一個多事之秋,一方面,受到病毒全球擴散的影響,各大互聯網企業(yè)的業(yè)績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另一方面,以英國為代表的各國政府開始對互聯網企業(yè)祭起了征稅的大棒,數字稅來了。到底什么是數字稅?為啥要給互聯網巨頭們征稅呢?
一、英國要對臉書、谷歌動手了
北京時間3月12日消息,英國周三宣布要對Facebook、谷歌、亞馬遜等企業(yè)征收2%的數字稅。英國財政部在預算文件中表示,將對搜索引擎、社交媒體服務和在線市場征收數字服務稅。英國財政部表示:“將現行的公司稅規(guī)則運用于在數字經濟企業(yè)上,導致在對利潤征稅和創(chuàng)造價值的地方之間產生了不一致。”
英國財政部表示,數字稅稅率為2%,并為公共財政籌集約20億英鎊,將于4月份生效。英國稅務海關總署預計,到2025財年結束時,“數字稅”能夠為英國政府帶來每年額外5.15億英鎊的財政收入。
該稅種將適用于全球收入至少5億英鎊、在英國收入2500萬英鎊的企業(yè),這意味著包括Facebook、谷歌、亞馬遜在內的公司將受到打擊。英國財政部還稱,英國收入中的前2500萬英鎊無需繳納新稅。上個月,一份文件顯示,歐洲希望各地區(qū)金融領導人將今年的頭等大事放在就Facebook、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征收數字稅的全球規(guī)則上達成協議上。
歐洲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使利潤豐厚的大型科技公司在其銷售服務的地點繳納稅款,而不是在所謂的“積極稅收優(yōu)化”下故意選擇的避稅天堂。令歐盟政界人士感到憤怒的是,像谷歌這樣的年利潤超過1600億美元的公司,其非美利潤一直在享受個位數的有效稅率,這約為其海外市場平均稅率的四分之一。
法國去年就推出了自己的數字稅,稅率為3%而該舉措遭到了美國的貿易關稅報復威脅。此外,意大利、英國和西班牙也已經開始著手實施數字稅或有計劃實施相關措施。
很多人都會疑惑,為啥互聯網公司那么不招其他地方政府待見?數字稅的背后到底是個什么情況?
二、全面征收2%的數字稅到底為什么?
其實,要說各家互聯網巨頭被英國征收數字稅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就必須要從各國的稅收開始說起,什么是稅收?相信有一些財政知識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稅收是個人或者企業(yè)如果想要在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生產生活都要享受這個地區(qū)所提供的基礎設施,這些基礎有有型的比如說公共交通、公共網絡等等,也有無形的安全、財產保護等等,但是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免費的,那么誰為這些公共產品來付費呢?一般都是由政府來進行,所以我們看到百科對稅收的定義是: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guī)范形式。
在財政學上我們一般都會說“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對于大部分的個人和企業(yè)都是適用的,只要你在這個國家或地區(qū)從事經濟活動,你就必須要向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政府繳稅,而且由于大部分的經濟活動都是可以看見或者可以被衡量的,所以繳稅都會存在。有些稅收你可以親身體會到,比如說大家每個月拿工資的時候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有些稅收可能大家沒有切身的感受,比如說大家買東西時候的消費稅,企業(yè)交給政府的增值稅等等,但是對于某些特殊的企業(yè)來說,可能要向它征稅就沒有那么容易了,在這方面最明顯的無疑就是互聯網企業(yè)。
互聯網企業(yè)特別是類似于谷歌、臉書、亞馬遜這樣的大型互聯網巨頭,他們借助了互聯網這個覆蓋全球的超級基礎設施,將自己的服務提供給了世界各國的人民,但是他們的收入卻不是在各地都繳稅的,這是因為很有可能大家在英國用谷歌看了很多廣告,給谷歌帶來了很多的收入,但是實際上廣告商可能并不在英國,這些收入都在美國支付給了谷歌,那么從征稅的角度來說,谷歌可能就在美國繳納了這些稅收。特別是各國的稅率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國家稅負較重,有些國家稅負較輕,特別是一些被稱為“避稅天堂”的海外島國,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
1、蘋果公司:為了規(guī)避美國高達35%的所得稅,蘋果取道在愛爾蘭等地稅國的子公司僅在2012年就成功避稅120億美元。
2、谷歌公司:據了解,谷歌每年都將數百億的廣告收入轉往離岸避稅注冊的百慕大子公司,因此可以避開數十億的稅金。因此,2006至2011年間,他們在歐洲英德法意等國上繳的所得稅才百余萬歐元。
愛爾蘭、百慕大這些國家就是互聯網公司省錢的法寶,但是由于這些公司都是全球跨國經營的,這就導致各國對他們其實沒什么好辦法,這樣的避稅有的時候讓各國非常無奈,所以我們看到了英國人終于忍不了了,開始向這些互聯網巨頭們舉起了征稅的大棒。
不過這個數字稅可能真沒有那么簡單,我們該怎么看待這些數字稅呢?
首先,對于英國來說,我們姑且不說作為互聯網公司大本營的美國,肯定會站出來給這些互聯網巨頭喊冤叫屈,甚至不惜用報復手段來威脅英國妥協,就像他們之前對法國做的那樣。僅僅是到底怎么計算稅基就很麻煩,因為互聯網公司在英國的營收數據都是不公布的,英國征稅部門其實也很難掌握到底這些互聯網巨頭們在英國賺了多少錢?當然,這些公司作為上市公司,本身的財報是公布的,不過這些公司的財報完全可以選擇我不公布英國的收入和利潤情況,那么這筆錢要怎么征收對英國征稅部門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稅收政策其實是財政政策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政策類型,我們看到很多中國地方都會選擇用稅收優(yōu)惠政策來作為吸引企業(yè),從而推動招商引資的有效渠道,但是現在的企業(yè)可都是資本逐利的,誠然英國可以對這些互聯網巨頭征稅,但是對于這些已經壟斷了不少產業(yè)的互聯網巨頭來說,我完全可以用挾用戶以令諸侯的做法,我通過降低英國的用戶體驗,到時候英國公眾可不管你政府的收入情況,一旦公眾群起而反對,任何一個政策都將難以實施下去。更何況,真不行了,這些互聯網巨頭還可以退出英國,這樣一來如果英國本土又沒有企業(yè)能夠頂上去的話,那么英國政府就有可能面對著“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尷尬境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英國政府有多么想要征收這筆錢,不過這筆錢多么難征收也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