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了近一年時間的一畝田想告訴外界,他們經過反思,走出低谷,開始了新的征程。
1月19日,一畝田被曝出C輪融資消息,此輪融資由易貿控股領投,紅杉資本、云鋒、真格基金等參投。一畝田創(chuàng)始合伙人、副總裁高海燕向品途商業(yè)評論透露,其實早在2016年11月,一畝田的C輪融資就已完成,但未對外公布融資數額。
距離一畝田陷入質疑旋渦相隔一年半的時間,期間內我們幾乎看不到關于一畝田的任何消息,一畝田員工對外界表示“就像這個領域沒有我們了一樣”。據了解,一畝田在2016年12月底,APP用戶已達到346萬。
相比以前,現階段的一畝田堅持B2B業(yè)態(tài),服務產地端的供應商和銷地端的經銷商,聚焦撮合,解決兩端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決策不充分的問題。
一畝田創(chuàng)始合伙人、總裁顧銘告訴品途商業(yè)評論:“2016年這一年一畝田聚焦線上,開始“立足產地”,總地來講,2016年對于一畝田來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轉型年,從2015年線下的地推模式快速切換到線上模式”。
一畝田回歸
回顧2015年8月份的輿論風波事件,有很多聲音在質疑一畝田B2B農產品撮合交易是不是剛需?行業(yè)也都在探討一畝田的市場方式和商業(yè)模式的前景,還有眾多猜疑一畝田裁員的真相?
從顧銘透露的一畝田經營數據來看,截至2016年末,一畝田擁有雙邊用戶超過346萬、產品來源2100個縣、2016年的交易促進效應達到每日撮合近3萬單(按平臺撮合標準)。這些數據可以告訴我們一畝田的確解決了雙邊用戶的需求。而回顧過去,用高海燕的話來講,一畝田在早期確實犯過幾個錯誤,但慶幸的是,團隊做出了及時的改正。
B2B和B2C兩種模式對于農產品交易來說完全不同,農產品B2B/是剛需。批發(fā)市場的檔口老板必須每天去尋貨買貨。雖然一直以來,農產品的流通都是延續(xù)傳統的操作方式,但它應該被創(chuàng)造性的滿足需求。
傳統的熟人模式是農產品的流通方式,但一旦季節(jié)、天氣、產地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發(fā)生變化,供應商的供給也會變得不穩(wěn)定。這時候,批發(fā)市場的檔口老板就需要一個平臺來幫助他尋找供應商,保證生意能夠持續(xù)的做下去。
而一畝田就是在這樣的一個信息不對稱的環(huán)境下產生的,它做的是農產品撮合交易的服務,簡單來說就是連接農村端種植和消費端城市兩頭,從中游流通環(huán)節(jié)切入,解決兩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新疆阿克蘇做小核桃生意的楊立業(yè)是一畝田平臺用戶,他從2015年12月份開始入駐一畝田,截止到目前,楊立業(yè)在平臺上完成近500單(含線上交易和線下交易兩類)。客單價在4000元—5000元之間,他在平臺上的綜合訪問量近10萬人次。
高海燕回顧了整個2016年,一畝田獲得了三個成果:一個好用的互聯網產品群;有一定門檻的用戶規(guī)模;團隊固化了對“三農理”的理解力。正是這三個基點,會對一畝田下一步的發(fā)展起著關鍵性作用。
刷單、裁員、補貼用戶那些傳聞
在2015年8月份之前,GMV是一畝田的一項重要業(yè)務指標。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出身”互聯網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鄧錦宏的一種“習慣思維”使然,在這一周期內,一畝田的交易開始發(fā)生變化:從線下的貿易向線上轉移、線下的支付方式向線上轉移。
而正是這種習慣性思維,正巧碰上了農業(yè)互聯網化(大額)貿易的門檻——互聯網支付的敏感性。
2014—2015之間年,涉農用戶的互聯網敏感性還比較弱,那段時間,一畝田的3000地推大軍開始用互聯網+電商的推廣模式向一畝田交易的兩端(產地端和銷地端)進擊。在追求GMV下,一畝田強推互聯網支付,但是互聯網支付在農業(yè)用戶那里高度敏感,相當多的用戶對新生事物存在莫名的不安全感。另外,傳統的農產品貿易,供應商“款到交貨”的習慣比較固化。
2015年7月份,一畝田內部管理層開始復盤,團隊內部給自己的問題是:現階段一畝田到底要不要追求GMV(商品交易總額,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的英文簡寫)。這個追問同時帶來另外一個問題:一畝田的階段性定位是做平臺交易還是做交易撮合?前者是需要普遍的互聯網支付來支撐的。
以復盤的結論和決定為前提,2015年8月份,一畝田決定放棄將GMV作為業(yè)務目標,同時,從總體上停止地推的市場推廣模式。由此,引來了2015年的“裁員風波”。
其實早在2015年4、5月份一畝田就已經注意到了管理上的問題,地推的大幅度擴張已經超過了團隊的管理半徑,“我們看到了管理上存在的風險,開始對團隊進行調整,5月份開始正式的調整。”高海燕向品途商業(yè)評論說到。
當8月份關于一畝田裁員被大幅度報道出來的時候,一畝田內部團隊調整已經持續(xù)4個多月了,3000人的地推大軍精簡到200人。
也正是從2015年8月份以后,一畝田開始了輕資產運營的模式。
當品途商業(yè)評論談到刷單二字時,高海燕特別的強調了他對這兩個字的看法:“一畝田并沒有刷單,平臺用戶存在一定的刷單并不代表平臺是一家刷單公司,一畝田無論在KPI的設置上、經營管理指引還是市場策略上,都沒有刷單二字,并且在5月份發(fā)現了用戶有刷單行為后,馬上出臺了相應的處罰機制。并且有員工因此進入過司法程序。”
一畝田確實在2014年9月中旬至2015年6月底間實施過交易補貼行為,高海燕稱:“一畝田給交易雙方提供補貼,是希望能刺激農業(yè)用戶對互聯網交易的敏感性,這是一種推廣市場手段。而不是虛假交易,也正是因為有交易補貼的存在,所以才會出現用戶的刷單現象。所以隨著之后補貼停止,少數用戶也沒有了刷單動機”
補貼到底有沒有錯?即便是到現在,一畝田創(chuàng)始人鄧錦宏對于補貼的態(tài)度依然如是:“如果再回到當時的場景,一畝田仍然還會做補貼�;仡^看,補貼為一畝田帶來了種子用戶和早期用戶。”
無論是3000地推大軍的進擊還是通過市場補貼,希望能刺激農業(yè)用戶對互聯網交易的敏感性,盡管帶來了用戶的電商參與度和應用積極性,但當時在總體上還沒有改變農業(yè)用戶使用線下支付的習慣。
而對于一畝田長達10個月的補貼周期,從一畝田當時的財務指標來看,這本身需要一個企業(yè)的財務能力支撐。
從一畝田以往融資經歷來看,紅杉資本投資了一畝田A輪,B、C輪也作為參投方繼續(xù)追投,除了紅杉資本的企業(yè)背書,一畝田C輪領投方也頗有背景。
資方的來頭
2016年11月,一畝田的C輪融資資金已經全部完成,領頭方為易貿控股,紅杉資本、云鋒、真格基金等參與投資。
領投方易貿控股是張曄于1999年成立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為化工、能源、漿紙等行業(yè)提供信息資訊、商務服務和交易服務。那一年,叱咤中國互聯網圈的公司阿里巴巴低調問世,只是阿里巴巴后來從2B業(yè)務轉向了淘寶,而易貿一直在2B信息領域深耕。
2005年,張曄、金光磊和茅廬三人共同成立了易果生鮮,也就是說,其實易貿跟易果生鮮是“一家子”,易貿是易果生鮮的控股公司。
后來阿里巴巴成了易果的股東和合作伙伴,易果成為阿里系,而作為阿里系再投資一畝田,一畝田是否也成為阿里系一員?對此,一畝田創(chuàng)始合伙人劉敏予以了否定。并表示:“這種聯想也是太豐富了。”
據介紹,除了易貿的投資,易果與一畝田也會展開合作。回到具體的合作方式上,高海燕向品途商業(yè)評論透露:“易果生鮮與一畝田的合作,應該會是C端的大賣家和B端產地平臺之間的合作。兩家當前也正在洽談合作方式,結合易果生鮮的貿易端和一畝田產地端雙方優(yōu)勢進行合作。事實上,這一年來,在一畝田的平臺上,經常會看到B2C企業(yè)采購。”
除了跟易果正在交流的合作,2016年9月,一畝田還與京東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議,雙方表示將在農資銷售、農業(yè)金融等方面展開合作的探討。
關于與京東合作,鄧錦宏曾在簽約儀式上表示:“一畝田專注于農產品上行,未來希望在推行農產品的市場交易標準、集中農產品流通環(huán)節(jié)服務、助推農業(yè)電商生態(tài)發(fā)展上產生更多的平臺效應。”京東集團副總裁馮軼則表示,京東與一畝田的戰(zhàn)略合作,將通過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使雙方在農業(yè)電商道路上獲得支撐。
農業(yè)電商的機會
2015—2016年是一畝田用戶快速增長的時期,特別是在2015年8月份,一畝田裁員之后,整個團隊專心做產品,通過為用戶提供農產品行情、撮合、交易服務、社群等服務后,增加了用戶的粘性。
農村電商個是從2015年火起來的,高海燕認為,雖然城市的流量紅利已經消退,但農村的流量紅利才剛剛開始。
特別明顯的改變是,2016年農民合作社理事長、農民經紀人、農村年輕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提高了,慢慢的這些農民用戶都有互聯網意識,開始用手機上網、買賣、習慣于將微信作為溝通方式,隨著4G網絡、寬帶進村、智能手機等對農村互聯網的改善,2017年農村流量紅利才剛剛開始,農業(yè)電商正迎來好時機。
互聯網正在給農村人樹立一個新的起點,農村電商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比如農產品貿易的創(chuàng)新機會、塑造新的個性化品牌、創(chuàng)造新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品牌、農業(yè)服務業(yè)等等,這些都是圍繞農產品可行性的機會。
商業(yè)化需要用戶規(guī)模
說到一畝田的商業(yè)化問題,高海燕認為:“在農業(yè)電商撮合平臺領域,一畝田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參考,一畝田成立了5年半的時間,商業(yè)化可以說是瓶頸點,也可是說是創(chuàng)新點。100萬用戶的時候、300萬用戶的時候、500萬用戶的時候,800萬用戶的時候,商業(yè)化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始終小心翼翼的在平衡用戶規(guī)模增長、用戶體驗的維護、商業(yè)化變現的關系。在現階段,用戶規(guī)模依然是我們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
對于商業(yè)化,團隊有很深的考慮,將今后的目標分解成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把農產品撮合做到單點打透,開展一些流量變現的商業(yè)化。將用戶規(guī)模做到500-700萬后,再去考慮第二個階段應該做的事情;
2、第二階段開始考慮延伸到一些周邊服務,如物流、農資、金融等,但前提是用戶規(guī)模的量級要實現目標值。2017年一畝田的用戶規(guī)模目標是700萬。
3、第三階段就是從長遠來看,當一畝田用戶規(guī)模達到千萬級別后,再去考慮一些其他的商業(yè)化路徑。如產業(yè)鏈的連接等。
對于一畝田的發(fā)展路徑,顧銘告訴品途商業(yè)評論:“一畝田在2015年有一種價值取向,希望把想法全部實現,當時一畝田曾經想做一家快公司。但是今天的一畝田是一家慢公司,因為身處在一個慢行業(yè),一畝田要做的是一個有耐心的公司。”(來源:品途商業(yè)評論 文/董也)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